今天是成功大學碩士班考試
阿宅一早七點就跑到台科大考場準備,但是到考試前十分鐘教室的門還沒開,也不見監考人員,跑到成大辦事處問負責人員
野田:先生,考試時間都到了,教室還沒開!!
員工:今天不是下午才開始考試?
野田:可是我准考證上面說八點就開始考了
員工:同學,歷史系明天三月四號才考...
野田:囧!
當下跟友人K的表情(人笨不要緊,愚蠢是沒藥醫的!)
- Mar 03 Sat 2007 09:11
你今天笨了嗎?
- Feb 28 Wed 2007 23:57
上戰場了
三月三號開始,三月十二、十七、二十一、二十四、三十一,四月二十,總共七間學校考試,會看我網誌的應該沒幾個,不用在這邊放黑暗兵法。自己整理用手抄了史方、西洋史學史、部分中國史學史、部分西洋通史,一方面練寫字速度一方面整理後到考場抱佛腳時不用大本小本的扛,不過還要準備影本,萬一到時被偷走就糗大了。在短短的一百分鐘內寫考卷,除了自己的知識可以發揮多少,另外就是寫考卷的筆法才氣了,到了大四才開始改進自己的筆法,現在看過去的期中考卷簡直是國中生天馬行空的亂掰,老師還給我ALL PASS 我真該三跪九叩歡呼萬歲,而研究所考試呢?

看著各校的考古題,考單一朝代就考的極細,考複數朝代就相隔百年以上比較,真的要長期準備腦袋才放的下這些知識,去年考上清大的徐夢陽學長真神人也,中國通史八十幾分,對自己的認同、與強者我同學的比較,我已經不知所云了。
希望能夠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 Feb 25 Sun 2007 12:19
歷史字典-牙行
皆為網路訊息,無書目為證。
牙行、牙商,是在買賣交易中撮合成交的經紀人,屬於一種特殊的商人,對於中國商業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在西周時期,這種中介人稱為質人,到了西漢就稱作駔儈,最後唐朝以後才叫牙人。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牙商人數大大增加,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工會,稱為牙行。清代著名的廣東十三行,就是指經營進出口貿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還要與來華洋商打交道,從貨物買賣到日常起居,事無巨細,都必須通過十三行。不過,這裡的牙行數目並不固定,時有增減,所以廣東十三行只是最興盛的十三家。
由於牙人多數、欺行霸市、欺詐哄騙、鑽營漁利、收取高額佣金、等危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以後,政府不鼓勵牙行和牙人的發展,隨著規範的交易所的建立,多數牙行和牙人被取締或自行消亡。現代代替牙人的商業中介組織主要為各種交易所、信托公司、經紀人等等。說合貿易、拉攏買賣,接受委託、代人經商和代收商稅等,牙人在契約買賣和賒欠貿易中的擔保作用也非常重要。非正式的個體牙紀,一般稱之為「經紀」。一些具有某些專業經驗的牙人,專門撮合某類商品的成交,如「牛經紀」、 「驢馬經紀」等。而牙行就為買賣雙方提供信息、場地、撮合成交並從中提取佣金的地方,也就是牙人的辦公處。
清代的「牙行」
牙行為明清時代寄生於商品流通領域中的居間仲介、經紀行業,主要職能是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評定貨物價格及質量,司衡商品斤兩,判斷銀水成色,防止買賣過程中的欺詐行為並對買賣雙方負責。
牙行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1.領帖牙行(即「官牙」)。
2.無帖牙行。
清政府規定,開設牙行之前,須由地方官查明是否「身家殷實」,再由同行一人擔保,出具證明其為殷實良民的「甘結」,然後上報布政司,由市政司發給牙帖,才能開張營業。牙行領取牙帖時,須向官府繳納帖費。這種由官府允許開設、並領有牙帖的牙行,稱「領帖牙行」或「官牙」。領帖牙行每年要向官府按稅則交納牙稅,牙稅稅率因地區而異,如江西牙稅分上、中、下三則,每年上則納銀三兩,中則二兩,下則一兩;湖北牙稅上則納銀二兩,中則一兩,下則五錢;其餘僻邑村鎮,上則納銀一兩,中則五錢,下則三錢。清政府利用領帖牙行作為統制市場、管理商業的工具。領帖牙行有官給印信憑簿,每月將客商、船戶的住貫、姓名、路引、字號、貨物、數目登簿,送官府查照,並且幫助官府檢查商人納稅與否。有時還替官府採辦貨物,徵收商稅。清政府規定各地布政司頒發牙帖有一定的限額,除了新開集場準其添設牙行之外,不許官吏任意頒發牙帖,增設牙行。地方上的某些勢要之家,見開設牙行有利可圖,在領不到牙帖的情況下,就私設牙行。這種牙行沒有牙帖,故稱「無帖牙行」。有些領帖牙行亦採取「朋比」的手段,一人領帖,數十人藉此開業,或者一家領帖,其兄弟子侄數十家藉此設行。這類牙行也屬無帖牙行。有清一代,雖然私設牙行屬禁革之別,但因官吏執法不嚴,無帖牙行幾乎各處皆有。牙行在其經營過程中,向買賣雙方抽取牙佣(亦稱牙錢、佣金)。牙佣是商業利潤的轉化形式,一般是「值百抽一」,規模較大的牙行,由於提供存貨的倉棧和商人的膳宿,抽取牙佣人抵占貨物總額的百分之三左右。在商品經濟和分工發展的條件下,牙行的經營範圍益廣。舉凡牲畜、農產品及絲綢、布匹等手工業產品均須經牙行買賣,客商不得直接收購,小販亦不得自賣給客商。同時,清代也形成各種專業性的牙行,如水行、豆行、布行、絲行等等。這種不同行業間的專業性牙行約有二百餘種。此外,在航運業中經營牙行業務的則稱為「埠頭」。牙行對商品交換有著雙重作用,它們熟悉當地生產、流通和消費的情況,通常它的經營活動,幫助外地批發商把本地分散的手工業產品和農產品集中起來收購;又幫助外地販運商把整批的貨物分散到各市鎮集場的舖戶商販手中,以便於銷售;它還為外地商人提供膳宿、存放貨物以及寄存錢財的便利,因此有利於商品流通。
但是,牙行在經營活動中,利用其居間地位和特權,甚至採取賄賂的手段,與官吏相勾結,壟斷市場,操縱物價,對買賣雙方敲詐勒索。他們誆騙商人,侵噬客貨,侵吞客商資本,與商人爭奪商業利潤。有時還勾結地方上的流氓勢力,採取種種手段剝削小商家,卻也阻礙了商品交換的正常進行。清代乾隆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牙行之間出現了競爭的現象。為了防止競爭的發展,有些同行牙行組織了自己的公所,以保證加入公所的牙行對經紀業務的壟斷權,避免牙行間的競爭;禁止未加入公所的「散幫」、「私牙」對市場經紀業務的爭奪,同時在公所內部保證按等級分配牙佣。此後,在商人勢力發展、商人會館不斷興起的情況下,某些社會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牙行制度開始進入衰微期。如在土布等商品的交換過程中,客商開始在產地自行設莊收購,從而逐漸把牙行從商品流通領域裡排擠出去。在這種情況下,有的牙行自己墊支商業資本收購農業和手工業產品,而成為批發商;有的牙行不得不放棄經紀業務,專營旅店客棧業務,而成為服務業、倉儲業的業主。鴉片戰爭後,上海等城市的商人會館、公所發展迅速,牙行日益成為商品流通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而逐漸被取消。但牙行仍在廣大內地城鎮市集的農副產品買賣中發揮作用。
- Feb 25 Sun 2007 12:16
歷史字典-義民爺
皆為網路訊息,無書目為證
義民爺:台灣客家地區義民信仰的產生,與歷史上兩次重要的民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一是康熙60年(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建立了屏東竹田鄉西勢忠義祠;二為乾隆51年(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建立了新竹縣新埔鎮枋寮褒忠亭。六堆忠義祠的建立,較偏重於官方色彩,在祭典形式方面,向來都以官式的祭儀來進行,跟一般民間的關係反而較為疏遠。至於新埔的褒忠亭,從創建的神話開始,就帶有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為了維持祭典的規模,同時可以讓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親有輪流參與的機會,遂組成了聯庄會的組織,不僅讓這個地區的義民爺信仰規模日大,且影響到全台灣各地的客家族群,也就慢慢形成了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信仰。新竹縣新埔鎮枋寮褒忠亭義民廟,原僅由新埔、枋寮、六家等地人祭祀。道光年間,因附近地區客家人“我族意識”的抬頭,而紛紛響應參與,湖口、關西、芎林等地開始輪流祭祀。至光緒初年,相近的客家地區大都已開闢完成,也紛紛加入祭祀行列,終於擴大為14個輪值區,每年由一個地區分別負責。而彼此間為了互別苗頭,祭祀的規模自然一年比一年盛大。在新埔義民廟祭祀圈逐漸完成擴大範圍的同時,有些較偏遠的地區則以分香的方式擴張其信仰,也有因客家人的遷徙或者義民信仰的需要而建有分香廟。在這兩種擴張因素的相互影響下,終使得新埔義民爺崇祀成為台灣客家人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信仰,其規模與意義,甚至已凌駕在守護神三山國王之上。
春秋二祭: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新埔義民廟普渡祭典,前後共舉行三天,由七月十八日下午的豎燈篙揭開序幕。“豎燈篙”意謂招請遠近孤魂野鬼同來享用祭品,接著便是當晚十一點的“安大士爺”活動。七月十九日,最重要的儀式是放水燈,其主要的作用在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作祟,為害渡江以及在水中討生活的人們。再下來便是二十日清早,輪值普渡區的人們運來神豬大羊擺設,準備進行普渡。上午十點鐘開始,廟中首先舉行莊嚴隆重的三獻禮祭拜義民爺。下午普渡在“拜天公”儀式中開始,同時在廟中舉行新舊爐主交接儀式,下午三點儀式結束,就正式普施孤魂野鬼,一直到入夜之後。一般稱此義民節祭典為秋祭,另有在清明前,在廟內舉行之三獻禮為春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