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望:近世物質生活與流行文化」研習營研習心得
(吳彥儒 嘉義大學史地系碩士班歷史組)
在研究所的課程上,業師告訴筆者:「一位成功的學者,研究跟閱讀的時間要如同圖書館的開放時間一樣,持續且公休日少。」警惕筆者不可過於懶散。然學習與做研究,當不可以閉門造車,筆者參與過學術研討會、經典讀書會、論文發表會,但是學習感覺與這次暨大主辦的研習營完全不同,研習過程非常的緊湊。
2009年2月4-7日,這是筆者第二次來到暨南大學,第一次則是在兩個月前以系隊球員的身分參加暨大史學盃比賽,校園的美麗、遠離城市的喧鬧、豐富的圖書資源皆讓當時的筆者羨慕不已。這次有幸來參加研習營,從課程的安排上可以看出主辦單位的用心,各組小組長努力的帶動氣氛使小組成員由陌生轉為熟悉,尤其是看到幾位組長及助教眼眶中佈滿血絲,可以想見準備此研習營的辛勞及壓力。而研習營中每位授課老師均有其研究的獨到之處,在此只列舉部分。
首先第一堂講課由邱澎生老師開始,介紹物質文化史研究的理論意涵及發展概況,談到西方學者對於資本主義社會、消費社會、生活結構史的研究並且比較東西方社會在同時期的物質經濟發展異同,將研習營的主題提綱挈領的表現出來,講課中不時點名請學員發表感言,考驗學員在研習前是否有做足功課,使學員們上緊發條,思緒迴盪在物質文化的多種問題上,生活上的飲食、服飾、居室、訊息、象徵符號、等皆是組成歷史的一部分。接續著諸位老師的講課,令筆者有如進入了明代的社會時空。
研習營課程由邱澎生老師的理論研究為開頭接續實物研究,邱仲麟老師、馬孟晶老師、陳慧霞老師講述的晚明西洋鏡、圖譜、日本金蒔繪,新型商品引起的社會流行風氣,其中陳慧霞老師談到有趣的一點是世界各國對於外國舶來品的崇尚風氣古今皆然,如日本外銷的漆器時,歐洲人對於漆器的外觀並不會做太多的改變,通常是保留最初的模樣,在十五、六世紀國際貿易沒有今日迅速順暢的情形下,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器物,可以作為炫耀自身品位及地位的象徵。而且陳老師也指出,即使到了前幾年,日本學者甚至不相信這些外銷到歐洲的漆器是日本所產,因為與當時日本國內流行的漆器形貌有段差距,可見外銷的貨物,也未必是出產國品質最好的產品。
巫仁恕老師論述從明清廣告文化的產生關係到工商業發展的進步反映了明清消費社會的形成,貨物產品的集散地集中到都市,以士大夫階層為主要的消費族群也如同產品的代言人及活廣告,帶動士大夫以下階層人民的效法,消費與奢侈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風氣。以外在的物質炫耀自身的階級或是標榜自身階級高於眾人,即使只是表面的假象,人們仍樂此不疲,同時也發生商業糾紛,衝擊明清時期的法律規範與社會生活。林建亨老師以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綻放真台灣2:不能說的江湖秘密」為主題,解說紀錄片的製作過程並談到影像史學的記錄與引用,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數位影像、圖片、聲音的記錄,不同於傳統史學研究專注在文字的記載上,是整場研習營中最獨特的課程之一,紀錄片中介紹台灣的秘密社會「洪門」,其中的一支分會就在嘉義縣民雄鄉,同為筆者求學之地,令筆者感到歷史就在身邊而且還不停的在運轉當中。
徐泓老師所主講的題目〈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雖然是徐老師二十年前的文章,但是經過徐老師生動講解明代社會風氣由儉入奢的轉變,令筆者思考到消費行為到底是有助於經濟發展亦或是一種自我的內耗?過度節儉會使商品經濟萎縮,過度奢侈則是浪費與貪婪欲望的展開,如何拿捏其中的比例是中央政府在施政決策上最困難的地方。
在這四天三夜的研習營活動裡,學習成員來自全國各地,包含中文、藝術、歷史等科系的大專生或研究生,彼此有個自專長的領域,綜合討論時從推薦書籍、學術理論、思考方式等,各自在面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面向來探討,彼此互補、交流知識,史學研究孤證不立,在思考層面上亦如是,筆者在此次研習營中獲益良多。同時也有感觸的地方,余英時先生在《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中提到的〈明清儒家的「治生」論〉引用清儒沈垚的話,強調士必須在經濟生活上首先獲得獨立自足的保證,然後才有可能維持個人的尊嚴和人格。[1]在現今的功利社會之下,不受重視的文學類科學生在畢業後如何「治生」?實在是令筆者感到很龐大的心理壓力。
低頭思故鄉的我....

還在思....

睡很大~睡不用錢~

我都在畫面的邊緣...低調低調~ Delete掉~ 咦?!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