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紹興何以出師爺

http://www.zjol.com.cn 2005年2月2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師爺,是明清時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請的幫助自己處理刑名、錢穀、文牘等事務的無官職的人員。師爺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錢糧會計(財會)、文書案牘等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才能輔佐主官,稱為作幕、佐治或佐幕。
  
  師爺又稱幕友、幕賓、幕客、幕僚、館賓、賓師、西賓、西席、老夫子、幕府朋友等。其中幕友、幕賓、幕客的稱謂均見於法令文獻。師爺,是社會上對幕友的俗稱,也是最普通、最流行的一個稱謂。師爺還自稱庸書、庸筆。師爺班子,稱為幕府。聘請師爺的主官,稱為幕主。師爺起始於明代中晚期,興盛於清朝一代,沒落、衰亡於清末民初,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活躍了大約300年的時間。

  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浙江紹興籍的師爺遍佈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門。清代有句俗諺說:「無紹不成衙。」「紹」,指紹興籍的師爺和書吏,其中又特別強調紹興籍師爺。
  
  由於紹興人當師爺的極多,且遍佈全國,名聲極大,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專門的稱謂——「紹興師爺」。「紹興師爺」一稱除了指紹興籍師爺以外,又經輾轉流傳,成為一般師爺的統稱。紹興為什麼出師爺呢?為什麼紹興人當師爺的特別多?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紹興自古以來就是個文風熾盛的地方,文人輩出,讀書人甚多,從事舉業的人比其他地方多。紹興一地的科舉競爭也相當激烈。紹興民諺云:「一百秀才莫歡喜,7個貢生3個舉,45個平平過,45個窮到
底。」這是說紹興讀書人要想在科舉中出人頭地非常不易。在這種情況下,科場不順的紹興讀書人為數極多。這些人中的許多人就選擇了當師爺這條路。

  紹興出師爺,與當地人多地少的經濟狀況和紹興人不戀鄉土的鄉風有很大關係。明代以來,由於人口的增長,紹興成了一個地狹人稠的地區。清代,紹興人多地少的狀況與明代相同,因此大批紹興人不得不外
出謀生,除了仍有許多人「入都為胥辦」以外,更有很多紹興人當了師爺,遊幕四方。紹興人是水鄉之民,富於冒險性,樂於遷徙,安土重遷的觀念比較淡薄,這些都與當師爺需要奔走各地的職業特點相契合。

  紹興出師爺,又與紹興人一向具有精細謹嚴、善於謀劃的特點有關。精細謹嚴、善於謀劃是當師爺所應具備的職業素質。比如當刑名師爺,面對重疊紛繁的法令案例和複雜的案情,必須精細謹嚴,否則案牘字句如有出入,就可能產生嚴重後果。所以,當師爺者必須是精細謹嚴之人。紹興人正是具有這種素質的人。清代有一首竹枝詞道:「部辦班分未入流,紹興善為一身謀。」《燕臺口號一百首》說的是朝廷六部書吏(書辦)皆紹興人,雖然未入流,但卻很善於謀劃。紹興書吏善於謀劃,紹興師爺就更駕而上之了。正是紹興人具有精細謹嚴、善於謀劃的特點,適於當師爺,所以,當師爺的紹興人特別多,而且當得出色。

  幕學的授受一般都在親友故舊中進行,而親友故舊多是本地人。紹興人當師爺的本來就多,而如果一個紹興籍幕師教授多人學幕,那麼自然會使紹興籍師爺成倍增長。這也是紹興出大批師爺的重要原因。

  明朝一知名人士說:「今戶部十三司,胥算皆紹興人。」(引自顧炎武《日知錄·吏胥》)可知明代戶部中多為紹興人。明代中葉以後,地方官為了與戶部掌握重權的紹興人通氣,以求得關照,不得不用紹興人為師爺。這也是紹興籍師爺多起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來源:中原鐵道報 作者:王文亭

1,人口壓力

紹興多秀才,秀才考不上舉人的就只好轉行去當師爺。當然了,師爺所學的東西,跟用來考科舉所學的不同,因此秀才轉行當師爺那可是很大的抉擇。因為如此一來,將來想要重新用科舉考入宦徒,就沒那麼容易了。可是紹興地區地狹人稠,其他地方若秀才考不上,還可以靠著祖產吃老米,等著來年再考。可是紹興地區沒辦法這樣作,秀才如要謀生大多得選擇趕快轉行。

2,宗親影響

紹興人離家背井去當師爺的一多,當然跟同鄉宗親之間彼此照顧,相互舉薦時間久了,當然形成了一個互助合作的體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rlforce 的頭像
    carlforce

    野田儒的生活記事

    carlfor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